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生产队记工分趣谈
  • 2021-09-11 09:29
  • 【字体:    

○罗新焕

虽然,生产队记工分这件事消失了40年了,但,经历过生产队劳动的人记忆犹新。本人曾任过记工员,对这些事比较清楚。

1958年,中国各地相继成立“人民公社”,各农户的土地、生产资料、农具都要“落社”(归公社生产队所有)。每天,社员们要一起出工耕田。公社初成立时,各个自然村都兴办了食堂,全体社员(全村人)都在食堂免费吃饭。可是,因为粮食困难,食堂兴办了两年左右就被解散。各家各户又回到自己家里煮饭吃。

食堂解散后,社员们还是要集中一起出工,一起收工。公社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因此,各生产队就采用“记工分”的办法调动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工分是以分为单位,计算到厘,一分是十厘。

记工分,首先,要给各位社员评定“底分”。评底分就是在每年年初,由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对每个社员其一天劳动应得的工分是多少进行民主评定。一般是十一、二岁虚龄的社员就可以给予评底分。最低底分的人是2分,其次是2.5分、3分……最高底分是10分。劳动技术好的社员和队长才可以评为10分。评底分时,大家踊跃发言,场面非常闹热。

每个生产队选出一、两个记工员负责为社员记工分。每天晚上,记工员饭后就在队馆里办公。一家人派一个人到那里叫记工员记自己的工分。社员要向记工员如实自报当天干什么活,时间多少。记工员就把他们自报的事项和应得的工分记录在《社员劳动手折》中。此折简称“工分折”。一天分为五个小节。早晨一个小节,上午和下午各二个小节。社员劳动一天,他的底分是多少,手折中就记录多少工分。如果,某人只劳动两个小节,就记他底分的五分之二。其余的类推。一般是当天的工分当天记。《社员劳动手折》是到供销社新华书店购买,每人每年一本。该手折开始时由社员带回家里保管,后来由记工员集中保管在队馆的记工室。

当时,由于有些社员参加集体农业生产劳动出群不出力,劳动效率低。因此,生产队就把很多农活采用包工的形式叫社员去完成。这样,就大大地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如:收割稻谷时,就规定一百斤稻谷若干工分。把社员分成若干组,每组4至5人。收工时,他们把收割的稻谷挑回生产队的保管间,叫保管员过称。然后,他们按收割的稻谷重量计算工分。他们所得的总工分减去他们底分的总和,剩下的工分平均分给每个人。记工员就把他们所得的工分:底分+平均分的工分分别记入其个人手折。

生产队插田(插秧)也采用包工。把当天参加劳动的人分成两组,把要插的稻田分成两份进行抽签,一亩地打定多少工分,先插好的小组可以先收工。这样分组包工,社员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参加劳动的场面非常热烈,效率很高。晚上,各个小组把所得的工分分配给每位社员,由记工员记入手折。

很多工种包工是由社员个人或一家人完成的。如:担厕水、挑公余粮到粮管所 。规定挑一担厕水或一百斤公余粮多少工分。总之,生产队很多时候、很多工种都要采用包工的形式进行完成。

社员参加集体劳动,没有包工就按出勤时间记底分。若是包工就记包工所得的工分。一般包工干活比没有包工赚的工分多。最多多一倍以下比较合理。有些生产队包工的工分每人每天可赚四、五十分。

除开生产队农业生产劳动产生的工分外,还有大队干部、民办教师、上调大队、公社人员的工分要拿回生产队由记工员登记 ,参加分配。此外,县里、公社和大队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开公路等工程都要分配到生产队,社员在那里劳动的工分也要拿回生产队登记。社员到大队、公社等开会也要回生产队记工分。

每月月底,记工员要对全体社员的工分进行结算,把各户的工分合计后报给队里的会计。到了年中或年底,会计要把各户半年或一年所取得的工分进行合计。然后,把这些工分参加分配,也叫参加分红。

生产队对所产生的粮食和经济在上半年要进行预分,年终要进行总分配。也就是说,把当年生产的稻谷、番薯等作物进行折价,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合计起来给全队的总工分分配。总收入除以总工分,再除以10,就是工分以10分为单位,得出一个底分10分的人劳动一天得多少钱,简称一个“劳日”多少钱。1965年,是生产队的鼎盛时期,我生产队的劳日是七角钱。

后来,由于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低,生产搞不好。再加上调的工分多,劳日的钱很低。有些生产队的劳日在2角钱左右。

社员的工分除了可以算劳日的钱外,还可以分配到粮食。当年,队里生产的稻谷除了留存种子和一些机动粮外,按人7、劳2.5、肥0.5进行分配,即人7成、劳2.5成、肥料0.5成。如:队里早造共收稻谷20000斤,总工分是20000分,那就20000x0.25=8000斤,8000除以20000等于0.4斤,即每工分可得0.4斤稻谷。所得稻谷按余粮的收购价向队里购买。早冬两造,队里根据上述粮食收成的情况,定出每造每个社员的平均口粮是多少。当时,人们一逢到就问对方吃多少口粮。因为,粮食少、紧张,大家就特别关心这件事。

因为,工分可以分配到粮食,又可以算钱。所以,大部分社员们都积极地参加劳动赚工分,即使一两厘也好。人们常说:“靠工分吃饭”。

当时,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生产搞不好,粮食不丰富,社员生活比较困难。因此,在1980年春,各生产队就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户,被称为“分田到户”,也叫“落实生产责任制”。从此,生产队记工分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生产队记工分趣谈 1,631,294,946,000 379ab8c74ad04e4a9f8904e6125f3d3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