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东海仁善博爱成美谈
  • 2022-01-23 10:53
  • 【字体:    

○吴志跃

东海是一个拥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商贸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浑厚,而邑人传颂和赞扬的是忠孝、仁慈、博爱、诚信的美德和善举。现列一二,一管窥豹了解过去东海人的诚信和博爱。

仁人“吴千兴”

陆丰德志善堂碑记载:“日寇侵华期间,陆丰人民水深火热,大饥荒饿殍遍野,在李德和、吴千兴等仁翁善长主持下广为赈济灾民……”李德和、吴千兴博爱赈灾的善举载入史册。需要强调的是“德和”“千兴”不是人名,是号头,相当于现在的公司名。 “千兴”又有“老千兴”和“新千兴”之说,老“千兴”是乾隆年间由吴崇阶创办的铺号,当时“千兴”生意兴隆,行善积德号头响当当。二百年后“千兴”人秉承祖训,光大家业,继续热心慈善事业,也就有新“千兴”之说。

吴崇阶的胞兄吴崇高,是当时的商贾大户,在陆丰买糖运往苏州、杭州,糖卖后从苏州买回布匹、丝绸。有一次他从苏州运回两大船的大米,本是要做买卖赚个差价,没想船刚靠码头,就听知东海闹饥荒,灾情严重。钱银小事,救人要紧!于是吴崇高命家仆将这两船大米在码头开仓赈济。崇高一生经商,一生行善,朝廷赐给他“奉直大夫”的官名,“千兴”一族行善数百载,赢得乡邻的赞誉。

善人李“德和”

“德和”是由李大鹏、李少山兄弟创办经营的大型药行。李大鹏(1886-1959年),原籍陆丰县陂洋镇芹菜洋村,少年家贫,读书不多,早年跟小弟李少山一起下乡做小生意,在东海挑点针线、铁钉、糖粒、煤油等商货到乡下贩卖。后经营药材发家。

李大鹏生性仁慈,多行义举,注重社会公益事业。他们自己是穷人出身,深知穷苦人的难处,同情穷人。他的铺号药好价廉,对贫病交加的人,他甚至不收分文赠药。从上世纪30年代起,先后出资修筑金厢通往碣石几处石路及碣石通往内湖几处路段,并建凉亭供来往行人休息。东海通往乌坎的老乌坎路,即从桥西炉铺开始,过神冲、白箖、崎砂到乌坎渡口茶亭这条全长10公里的路也是他修的,这条路直至改革开放前还是金厢、乌坎通往县城的唯一通道;1938年,李大鹏捐巨资,改造东海镇的一座木桥——金钗桥为钢筋水泥桥。当时处于抗日期间,内地水泥、钢筋奇缺,由其弟李少山从香港购回。李大鹏又出资修筑遭日本飞机炸塌的冲口桥,并资助修筑海丰县湖仔村通往石排寮村的大德桥,陆丰龙山中学的礼堂也是他出资兴建的。

李大鹏不仅修路造桥,而且救急扶贫,收养孤儿,施舍穷人,赠药品给贫苦病者,为民办好事不计其数。1943年,陆丰县发生历史罕见大饥荒,他组织专人在县城设点施粥,对饿死和病亡者施棺木收殓,这一善举不是少数的个案,而是由李大鹏照会善堂,凡有需要帮助的丧家来“德和”铺头写一张字条就可到棺材店取一具棺材,棺材店则凭这字条来与“德和”结算。尤为关切的是,天灾困境中,有些穷人将女婴装在箩筐中放生,但在当时的天灾面前,自己的孩子都养不饱,谁还会去收养路边的弃婴?面对这一现象,李先生承诺:谁收留领养弃婴,我都给补钱补米。有部分小女孩没人认领,他便集中到德志善堂。组织专人加以收养。在当时赈济中,李先生耗出钱财难以计算。

徐志善堂碑

仁医李怀光

李怀光(1892-1990年),生于陆河县河口镇营下村。早年就读于五经富福音医院。学成后,携妻陈氏来陆城大铺内开寿康诊所,是陆丰第一个用西医技术做截肢手术的医生。在陆丰行医70年,诊治病人不计其数,施治颇见奇效,百姓就诊延请,几没虚日。

解放前,李医生是医生兼院长,诊所的经营当然是他自负盈亏,悬壶济世用的都是他自己的钱。为了帮助有困难的病人,他对钱财从不计较。由于他医术、医德好,医院每天都来了很多患者,有些手上没钱的,他照样细心诊治,送药。人心都是肉长的,哪有要医生赠医送药的?确实是手头紧无办法不得已的事。就跟医生说,你帐记下,我是某某村的某某人,待田园好收割了就来还。这时在药房配药兼做护士的儿媳彭医生总是说:记了、记了,勿操心,按时服药养好身体要紧。其实她是没记,没法记也无必要记。没法记是病人排着队等拿药,哪有时间去记帐;四乡八里都认识李怀光,李家岂能认识那么多人?但让那么多不认识的人赊药,是否会影响到经营?事实是一点都不会!李医生没记帐,但患者在心里是记得清清楚楚的。一到收冬或卖猪有钱了就拿来还:“我是某村的某某人,今年三月初几来拿药,赊欠药费三毛钱,现在拿这两斤黄豆抵数”,其实这些赊药患者是带着感恩的心来还钱,拿来的东西一定比药费高出很多。他的医院每天有人赊药,也每天有人来还钱。没钱也可来看病拿药,李医生在百姓中的口碑很好。

“三盛鱼行”传佳话

解放前,东海鱼街有一间生意兴隆的铺号──三盛鱼行。它的故事是三股东合伙做生意,三十年免用盘点结算,东海人的诚信可见一斑。

三股东分别姓吴、姓林、姓郑,都是大帝宫附近的邻居,原来三户各自在鱼街卖鱼,铺号分别是“首盛”“泰盛”“辉盛”。一个偶然的机会,促成三家合伙。一天黄昏收市后,碣石挑来十多担鱼,本是要送给市场最大的鱼行的,碰巧这个鱼行东家有事没来收货。其他小鱼贩买不下,碣石人又不愿意拆散卖。于是三个“盛”字号的小老板合资将这批鱼买下,从此开始三家合股做生意,三人团结一致,勤劳、诚信,生意越做越大,直至解放后公私合营,三十年免盘点。平日各人家庭的生活费用就自己在钱桶里拿,拿多少伙计是不用去计较的。各家的孩子上学了需要零花钱,如果到铺头找自己的父亲要,不但给得少,只有一毛两毛,还说不定要叩一下脑壳:老是讨钱!找父亲的伙计要不仅不会叩脑壳,还能讨到“半个银”(五毛钱)。合伙三十年,生意火火红红,但从没盘点结算,从没因钱的事争到头红面赤。

东海仁善博爱成美谈 1,642,877,607,000 6510437b243041fdb3ccbb353115bf83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