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东海,我曾向往的地方
  • 2022-11-06 09:58
  • 【字体:    

○林永炼

高中毕业前,我一直生活在乡下,到过最大地方是公社所在地——南塘圩。东海(陆丰县城)对我来说好遥远,是十分向往的地方。曾听过“去了东海免去上海”这句话。那时,如果有人说 “去陆丰(当时把东海说成陆丰,车票也是这样标)”,或说 “刚从陆丰回来”,都羡慕不及。

第一次去“陆丰(东海)”是上世纪70年代初。高中一毕业,就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是跟姨丈去的,他在县农机二厂当修理工,在路边拦了一辆曾被修过的拖拉机,将单车放在车厢,我们就坐上拖拉机头,伴着“突突突”声音往陆丰(东海)。

到了“零公里”(后才知道,下同),我们下车,姨丈用单车载着我到马街尾东海影院看电影,正片《杂技》,先放加演片,开始的插曲首句是“东海……”,非常动听。

看完电影,跟姨丈到农机二厂。第二天,我骑单车进入东海,在马街头新华书店,看到《战地新歌》,翻开,看到《颂歌献给毛主席》,第一句歌词是“东海扬波红日升”,正是昨天看加演片那首歌,我立即买了,回厂后学着唱起来“东海……”内心想:东海,我终于来啦!

第二次去东海,是一九七四年二月一天。我们到县良种场当知青,乘车到陆丰车站(现已迁走),步行到河边的县委去“割”(转)团组织关系。

在良种场,离东海近了,到东海或回家经过,或夜晚出来工人文化宫灯光球场看打球,或休息出来买东西等。

一九七七年,招工到县氮肥厂当工人,工厂在茫洋桥附近,离县城几公里,我觉得与东海还是很远,不能算“正排东海人”,属边缘人。

真正成为“东海人”是一九八○年,我到县烟丝厂当供销员。厂在河边北堤,与县府同一边,属地地道道的东海,我吃住工作都在厂内,门口有个小码头,夏天晚上到河里洗澡,光着上身穿着短裤进出,有一种进入“东海人”生活的优越感。

过几个月,工作需要,我调到县委对外部门,上班和吃饭都在县委大院。不久,单位搬到河边当时的县委招待所。至此,我在东海工作生活的地方,都在河边的北堤路,都属于中心区。接着成了家,分了房,终于立足东海了。

九十年代,我全家搬到深圳居住,回东海极少,偶尔回去参加一些红白事等,都是来去匆匆,没有时间多呆。

离开东海多年后再回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东海变得非常繁华,热闹,喧哗。特别是晚上,车水马龙,街路人和车多,来来往往;街头和河边买东西品种多种多样,充满地方色彩。很多人开车技术相当“浪险”,特别是三轮车和摩托车,用争先恐后,见缝插针,转弯抹角,横冲直撞,呼啸而过这些词来表达绝不过分,两车距离之近用毫米来计也不夸张。每次坐着三轮车,都得捂着心脏。

有一个在深圳的场友,开了二十年车,回东海至今还不敢开,每次回去,车都放到停车场,再坐三轮车或步行。

在东海,总感到好些人喜欢以车(汽车,摩托车,单车)代步,有一次走在大街上,我对儿子说,你看看,除了我俩,有多少人在走路?

东海给我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文化生活活跃,广场舞非常大型,有几次回去,晚上到老县政府,现在的市文化广场,里面热闹非凡,多摊广场舞在竞技,统一服装的,团队组织的,那些跳舞的人动作娴熟,大家心花怒放,给县城增添了浓烈文化色彩。

东海,我曾向往的地方 1,667,671,085,000 09687a8530f4415cae08304663a9786d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