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讲古】陆丰县劳动大学史话
  • 2022-11-12 10:02
  • 【字体:    

○罗新焕

1964年秋,陆丰县也跟全国各地一样,在本县创办“陆丰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陆丰县劳动大学”,学制三年。校址在该县河东公社和八万公社交界处的坎钟山林场的后龙。该校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党政基层干部。

陆丰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首届毕业生留影(罗新焕复照)

是年9月,该校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招生的条件是面向全县,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家庭出身好、社会关系好、政治表现好和身体健康的社会待业知识青年。这些学生由各公社大队推荐。然后,在这些推荐名额中进行统一考试。考政治、语文、数学三科。这年,招收学生125人,分为三个班,安排在后龙、黄塘和鹅池三个教学点上课,后龙是总校。学生食宿由国家免费供给,每人每月8元伙食费,26斤粮票。该校校长由陆丰县县长李健华兼任,柯克澄任副校长,主持学校日常工作。

该校执行“半耕半读”的办学政策,学习延安“抗大”精神,一边上课,一边劳动。即是半天上课,半天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只有语文、数学等课本。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毛泽东著作,背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等。教师经常结合国内和国际形势,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学校有土地100多亩,供学生劳动之用。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和精心指导下,不怕苦,不怕累,认真学习农业生产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在这些土地上进行种植水稻、番薯、小麦、甘蔗、黄豆和青菜等农作物。把收获的稻谷、小麦、甘蔗的产品卖给国家,收入归学校所有。把收获的番薯、青菜等产品给学校食堂做餐料,改善师生生活。学生生活费原来由县财政供给,后来逐步实行自给。

1965年秋,该校招收一个班,计划招50名学生,实际入学46人,有5名女学生。

1966年5至8月份,该校招生几批,共招400多名学生。其中,有女生约20人。这些学生经过当地大队公社和四清工作队推荐,通过文化知识入学考试录取后,按成绩高低分成高、中、低三个班。这一年,学生人数剧增,原校舍容不下,便增设木坑和湖陂等教学点办学。

是年,该校扩建后和大幅增加招生后,陆丰县委十分重视该校的办学工作,充实学校领导,大力加强学校的领导班子建设,任命赵权为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柯克澄副校长专抓教学工作。学校增设政工科、生产教育科和秘书科。各分教处安排有负责人和生产、教育主任、农业技术员、医生。余百曹任生产教育科长,刘永让任秘书科总务。此时,该校干部、教师和员工近70人。

该校实行科学严格管理,详细建立学生个人档案,给学生发《学生证》和高质量金属校章。

196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兴起之年,该校也被卷入此一史无前例的运动,成立了红卫兵组织。师生们参加了红卫兵大串联,分别到湖南韶山、江西井冈山和北京等外地串联。9月初,该校第一、二届除个别同学因某种原因外,和第三届的代表作为该校的红卫兵代表组成赴京代表团。27日晚上。陆丰县委、县政府在县礼堂为赴京代表团召开欢送会,县委书记程春耕、县长兼校长李健华发表讲话,祝大家一路平安,并给每位发《赴京代表证》和面包。28日早,代表团一行252人在县府门前乘车前往北京,由赵权副校长带队。县委、县政府领导欢送。10月1日早,代表团到达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典礼,受毛泽东主席接见。第二天,他们在天安门广场合影,或单独拍照留念。

该劳动大学是个大熔炉,是教育人、锻炼人的好场所,是青年们非常向往的地方。教师们责任心强,文化业务水平高,工作积极,认真教学,教学效果好;同学们能遵守纪律,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和各项劳动技能,学到了一定的本领。该校成了一所生气勃勃,欣欣向荣、培养人才的新型学校。日后,大家成为各行各业的接班人。

1967年,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陆丰县军管会安排第一届学生毕业。学生各自回自己的家乡就业。1968年,陆丰县革命委员会和该校给第一届每位学生补发一张《毕业证》。

1968年10月,第二、第三届学生也被安排毕业(1985年,惠阳地区教育处为第二、第三届学生补发《毕业证书》)。上级政府要求停办全国各地的劳动大学,该校被宣布解散,学生哪里来到哪里去。同学们依依不舍地回到自己到校读书前的地方务农,或自谋职业,有少数城镇居民户口的学生被安排在就地的钦钟山林场做职工。离校时,同学们纷纷合影留念。

该校停办后,校舍被用做县“五七干校”和党校的场所。后来,那里成为陆丰县教师进修学校(陆丰师范)的校舍。

陆丰县劳动大学虽然只有四年历史,退出历史舞台50多年,很多人对她已经淡忘。但,当年在那里读书学习劳动过的人,对往事仍列列在目,记忆犹新,永远不会忘记。

【讲古】陆丰县劳动大学史话 1,668,189,767,000 f9563017550343cab590110a26ca7bc6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