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分到一套商品房,告别住单位宿舍的日子。
入住之前,亲友们告知搬新厝(入伙)一些风俗。因地方不同,各式各样,我综合大家的意见,找可以做到的办。
请人看个好日,贴红联。入伙时,挑着铁桶(代替竹箩),一头里面放着柴米油盐等,一头放着炭炉。家人一人手里拿着“船灯”,身上带着现金和存折,贵重物品(实际也没啥贵重的),提前在门口等待,当吉时一到,打开门走进去,口里念着“出入平安,添丁添财,升官发财,大吉大利”之类的“四句”。
进入房后,放好随带物品,开始到厨房煤炭炉起火,一边等烧水,一边制作汤圆,汤圆煮熟后,家人一起吃汤圆,形式就算一段落。
我的形式简单。单位一位股长,家原来在农村,此次搬新居复杂多了,还带上五谷六果,畚箕扫帚之类,入家后拜天地等,用录音机放白字戏,放鞭炮,又请来母舅,民间有“搬家请母舅,愈搬愈更有”的说法。
过去,海陆丰搬新厝(入伙)风俗,听老辈人说及网上搜索,各个地方形式很多,但有几项比较相同:在看好日子时辰内,家人带着必须物品(柴米油盐不可少)和贵重物品(现金,存折,金银首饰等),提着点着的船灯(天地灯)入门,入厝后生(点)火煮汤圆。除了这些,其他就是各家根据自身情况做了。
社会发展,物品更新换代,入伙的一些做法也在传统继承中改变。
我刚调进深圳一次入新厝中,因一时买不到过去那种船灯,只好学习其他人的做法,用电火(手电筒)代替,也有人用红蜡烛等。后来为了人们的需要,有人生产出一种仿照过去的船灯,不是用油点火,而是用电,只要充上电,可以发出和火一样的光。
随着家庭煤气炉代替了过去的炭炉、煤炉,搬新厝时入门点火简单了,转动开关,“啪”地一声就开火。汤圆很多人都不自己做,在超市等买现成的,品种多种多样,既好吃又方便。
后来,天然气普及,家庭用上相应的煤气灶,安装按照有关要求,煤气公司人员到家里进行点火测试,有人认为家人入伙前就点火,不太好,采取了对应方法。有些人在煤气公司人员试火时,叫只安装有关开关管子等,不要打开点火。工作人员尊重人家的意见,会征求主人要不要点火的意见。有人同意试点火,在炉旁边垫上一些纸片表示炉还未装好,搬新居时将纸片拿开,为家人正式点火。
日子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看日需要叫“专业”的先生看,看时得提供主人的生时日月等,先生根据具体情况来挑选,从中选定日期。
后来,市面上有些日历月历,每天都会注明可做什么事等,还特别详细,有的人就对照选择,不再花钱请“先生”看日。也有的人干脆选择每月的“初一”或“十五”,认为这两个日都好,民间也有一种说法:“初一十五,免用看簿”,意即这两个日子好,不用去翻看择取日子的书。
我有一个远房堂弟,父亲比较传统,买新房正装修时,就先请“先生”看日,先生告诉一年内“无利”(没有搬迁的吉日)。堂弟说那就自己看或装修完选择“初一”、“十五”,父亲坚决不同意,说得等到有“利”。其时,房子刚刚装修,室内零乱不堪,堆满装修材料,又没水又没有照明,更不要说什么炉了,堂弟不管这些,按照日子,准备好各项物品,买了一个小型的煤气灶和相配的气瓶,带上一次性餐具,煮上汤圆,按风俗完成了入伙仪式。
当我知道后,佩服堂弟的“创举”,堂弟说,反正“老爷生须(胡子)是人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