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栏目 -- 理论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从百年党史看党的民生思想的形成演进和实践探索
  • 2022-10-11 10:15
  • 【字体:    

○邓晓馨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的漫漫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否真正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决定了百年大党的前途命运。这种民生思想与实践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追求,既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和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也是党在历经百年的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实践探索所形成的。

一、党的民生思想百年发展脉络和实践探索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党的百年历史发展脉络相呼应,这种呼应蕴含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状况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之中,构成了党的民生思想形成演进和实践探索的发展逻辑。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解决土地生存问题为目标的民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70%的土地掌控在占农村人口不足10%的富农或地主手中。这意味着,解决土地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生存需求是当时最大的民生实际。1928年6月召开的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土地问题议决案》,明确指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成为共产党的斗争目标。”初步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生思想。同时,井冈山、海陆丰、闽西等革命根据地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土地革命政策,确定了土地归农民所有。此后,在抗日战争时期把“耕者有其田”政策改为“减租减息”,兼顾农民、土地和战争的关系;根据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统一分配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1亿多农民获得3亿多亩土地,生存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党带领广大人民,经过3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条件为目标的民生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在宏观设想上,通过人民公社等形式,逐渐把农村土地转变为农村集体所有;在城市进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做好物资调配;在微观层面重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同时大兴水利工程建设,总体上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农业发展为民生建设创造了物质基础,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保障。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的民生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民生形态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解决人民群众生存、温饱问题过渡到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

在民生实践中更加关注人们对提高生活水平的新要求。建成了包括医疗、养老、住房、低保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8%,国家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中国民生建设体系的基本框架得到构建和完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的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远景目标,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正式纳入民生范畴。

民生建设与实践开始转向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办好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把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作为民生建设的重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党在新时代实施的一系列民生举措取得历史性进展,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党的百年民生思想发展与实践的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 纵观党的民生思想发展历史,其体现出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指向对于丰富和发展党的民生思想、推进党的民生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彰显基本原则:坚持党对民生工作的全面领导

要顺利推进党和国家的民生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这是党的民生建设事业的根本要求和制度保障。坚持党对民生工作的领导,能够确保把党的民生建设事业放在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中进行统筹谋划,从而提升民生工作科学性、整体性和持续性。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以赴统筹调配医生、医疗设备、抗疫资源投入疫病救治,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充分彰显了只有坚持党对民生工作的领导,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动员能力,才能全方面统筹民生资源,高效保障民生政策和工作的落实,确保党的民生事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二)贯穿一条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使命初心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生存、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未来还将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奋进。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革命和建设,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和执政理念融入党的民生事业中。

(三)蕴含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阐述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的最高目标——共产主义社会,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基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层面对民生方法进行探索研究,认为民生目标的最终保障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吸收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

(四)昭示演进规律:坚持用发展的理念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是执政之基、治国之本,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百年实践中孕育、积淀形成的,因此需要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党的民生思想是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相呼应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需求为目标,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纾解人民生活困难为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变化和内在关系构成了党的民生思想形成、演进和实践探索的发展规律。

(作者单位:中共汕尾市委党校)

【理论与实践】从百年党史看党的民生思想的形成演进和实践探索 1,665,425,720,000 014184fe337646ee8232452f52d42d2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