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文化信息
悠悠忠孝心——陆丰市碣石镇后城社区南门口曾氏“将军第”的人文印记
  • 2022-05-15 10:49
  • 【字体:    

陆丰市碣石镇后城社区南门口曾氏“将军第”是陆丰市碣石镇的一个历史文化标杆,也是陆丰乃至广东的一处宝贵文化遗产。它里面保存着许多亮眼的文化元素。

曾逢年的孝心

曾逢年(1809—1885)广东碣石镇人,字丰亭,诰封武显将军,钦赐花翎。《陆丰县志》记载:“早年从戎,道光中平寇积功,历阶擢镇南澳。嗣补碣石、阳江等镇,旋调登州。……随加安辑诏民,开垦田畴,种植良谷,民赖以宁。寻以母老解组归养,卒于家。”

由此可见,曾逢年行伍出身,抱着为国出力的理念,在军队里摸爬滚打,一步一步地建功立业。据清代兵部内阁大库档案《兵部为遵保副将堪胜总兵由》记载: 道光二十四年4月25日,移会稽察房闽浙总督刘韵珂等奏,为遵旨酌保广东龙门协副将曾逢年,堪胜南澳镇总兵,……可否,即以曾逢年补授南澳镇总兵。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曾逢年因军功明显从广东龙门协副将被授予广东南澳镇总兵。

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因海防战事需要,曾逢年被调回家乡,任碣石镇总兵;同年九月,又调任阳江镇总兵。咸丰元年(1851年),曾逢年丧亲,请求朝廷提拔大鹏协副将温贤,自己回家守孝。据清朝《文宗咸丰实录》有关材料记载:“广东阳江镇总兵曾逢年丁忧(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请以升署大鹏协副将温贤,署理该镇印务。当即降旨允准。”

可见,曾逢年遵循儒家的传统孝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孝子。他用自己的亲身举动,“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家族中的所有人,让他们都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将曾氏的“孝悌”继承发扬。

乐为乡梓做实事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曾逢年的孝悌、忠勇,让他的子孙耳濡目染,深受教育。他的长子曾樾庭(名叫国荫)就继承了乃父的品性与高风,乐为乡梓做实事。

据曾氏后人曾锦崇说,当年,碣石玄武山上的福星塔的用土砌的,风化损毁严重,必须重建。曾樾庭当时弃武从文,辞去了先前担任的运司官的武职,候补在家,当时被当地人称为“大少爷”。由于他家的地位影响与人脉关系,曾逢年当时与广东水师提督方耀、镇碣使者邓万林等交往甚密,在朝廷中也有不少官宦关系,因此当地百姓于是就选曾樾庭为重建玄武山福星塔的总理,主持这项工作。

曾樾庭欣然而为。1867年,曾樾庭开始了这项用现在的话讲是“民生工程”的实事。然而,摆在他眼前最为关键的是人与钱的问题。曾樾庭首先利用关系,先搞到大部分的捐资,然后,自己再出资,钱的问题算是解决了。而“人”呢,要到哪里去叫呢?还是他聪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因为听到是曾家大少爷挂帅,碣石四乡六里的人都好奇地来观看,有赶圩的人也来凑热闹。曾樾庭便叫家丁仆人端上热茶,恭恭敬敬地拿给这些看热闹的人喝。这些喝了茶的人眼见曾樾庭这么平易近人,便主动留下来帮工,在工地上干起来。而曾樾庭一看到群众帮工了,他又立刻吩咐人马上煮饭,等近中午时分,就先叫住这些帮工的人,让他们吃午饭。帮工的人吃了午饭后,体会到曾樾庭的热情,更不好意思走了,于是,他们又接着干了一个下午。以后的日子周而复始,那些原来不想帮工或者只想短暂帮帮的人,这回对曾樾庭“却之不恭”了,便索性就在这里做义务工了。

而曾樾庭自己也经常到场督工,杜绝偷懒与懈怠。这样,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终于第一次将福星塔建成石塔。石塔建成不久,曾樾庭就被朝廷派往福建任福州道台。

福星石塔此后成为碣石的标志物,也是碣石的一处“登高望远”的福地。这座石塔的质量特别坚固,历经了102年还安然屹立。可惜的是在1969年,三声巨响,曾樾庭等人组织建成的福星石塔就成了一堆废墟。好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又重建了玄武山福星石塔,让人们有了一个永远的念想。

曾樾庭到了福建任职后,也是一民为重,勤政为民,同时,大兴教育,致力发展经济。可能过于劳累,最后倒在任上。

一缕忠魂扬家风

在碣石曾氏仅存的族谱记载中,笔者看到了这样一个简单的记述:“毓耀,诰封招武都尉,于光绪某年七月二十八日没,葬于虎门炮台边。”

曾氏后人曾锦崇告诉笔者,曾毓耀是曾逢年的孙子,是曾逢年二儿子曾祖荫的儿子,在家族多数人都弃武从文时,他还是坚持用武保家卫国,到虎门海防前线。

据了解,虎门是珠江主要入海口之一,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安置的炮属前膛火炮,即是由炮口装填火药和炮弹的大炮,是仿明代引进西方的“红夷大炮”的样式。晚清光绪十年(1884)前后,清政府在虎门海口的五个地方建成了西式炮台群,构成了华南地区最大的海防工事——新虎门要塞。安置进口的德国克虏伯后膛大炮和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大炮。这些采用线膛和从后面装炮弹的后膛炮,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炮。此时虎门炮台的海防能力已达到当时世界先进的水平。

曾毓耀当时就在虎门要塞。他知道,这里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战争:1841年1月7日,英军20余只舰船突然向大角炮台及对岸的沙角炮台发动进攻,清军在奋力回击后撤出,炮台遂被英军攻陷。1841年2月25日、26日英军向虎门的主要防线(由威远、靖远、镇远、横档、永安、巩固炮台组成)发动进攻。由于力量强弱悬殊,炮台最终被英军攻破。正因如此,曾毓耀将自己与虎门炮台连在一起,日夜守卫这祖国的海域南疆。后来,曾毓耀因病去世。临终前,他吩咐将其葬在虎门炮台边,要永远守卫这里的一草一木。

汕尾日报记者  黄俊杰

悠悠忠孝心——陆丰市碣石镇后城社区南门口曾氏“将军第”的人文印记 1,652,554,190,000 0bb06be04d0d4281ade6aaa518e9dbce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