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文化信息
旧学堂成为红色点 ——探访海丰县海城镇南门社区刘氏家塾
  • 2022-08-28 10:42
  • 【字体:    

南门社区位于海丰县海城镇中心地带,文物古迹多,红色遗址多。近日,听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彭小靖介绍,有座始建于明代的刘氏家塾就在该小区,记者闻讯前往探访。

刘氏家塾既属于古迹又系红色遗址,建成以来,历代培养了大量人才,1927年11月18日至21日在红宫召开县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海丰苏维埃政府,刘氏家塾被作为工农兵代表大会代表宿舍。

刘氏家塾位于红宫(原为海丰学宫)旁、今红场右侧,明代嘉靖八年,因众多刘姓生员来学宫就读,为解决住宿问题,刘姓族老禀告海丰知县陈一善,构想于学宫旁边建造刘氏宗祠一座作为学舍,供全县各地来县城就读的刘姓生员住宿、学习之用,后由陈一善呈请府宪批准而建立的。

刘氏家塾始建于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清代重修,为四合院式布局,中轴对称,硬山顶,面阔五间,深三进,左右各九间厢房,俗称“九包五”,总面积1179.5平方米,主体建筑为风火式山墙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梁枋、驼墩、瓜柱、雀替等构件和结点饰有精湛的雕刻艺术,颇具地方特色,是海丰县现存较完整的明代古宗祠建筑,为研究地方的民俗、历史、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特别是门口的一对泥塑狮子,形象迫真,栩栩如生,行家里手看后都叹为观止。

据介绍,旧时的刘氏家塾兼具学塾、宗祠的功用,是刘姓在县城的总祠,展现了海丰县全域七都刘姓宗族戮力同心、精诚团结、共襄盛举的精神,因此又被称为“七都祠”。

刘氏家塾建成后,用族田的收入充当经费,家塾主要接收族中贫寒子弟免费入学,并奖励学有所成的宗族子弟。据说,最多时学子达一百多人。

2006年,为纪念彭湃诞辰110周年和海陆丰苏维埃政权成立80周年,海丰县对一批革命文物进行维修,其中就包括刘氏家塾。这次维修工程较大型的是“工农兵代表住宿地旧址(刘氏家塾)”,该项目分两期进行,投资160多万元,按原貌恢复重修中厅及后厅,包括屋面、木雕、地台、墙体、彩绘及灰塑等。

如今,在“刘氏家塾”的题额前面,挂上了“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的牌子。整座家塾已成为介绍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馆。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旧学堂成为红色点 ——探访海丰县海城镇南门社区刘氏家塾 1,661,625,727,000 cd5430d88e5948a982e21f445a2bd561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