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我们的节日
【我们的节日】热烈庆祝第23个记者节
  • 2022-11-06 10:13
  • 【字体:    
图片




争当汕尾发展记录者与瞭望者



○魏伟生

作为一名记者,既要讲政治讲正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又要时时关注社情民意,反映群众呼声、提出建设性建议,争当汕尾发展的记录者和瞭望者,从而助力政府推进工作,彰显媒体力量。在第23个记者节到来之际,笔者谈谈新闻助力政府推进工作方面的体会,并与记者同行共勉。

目前,到汕尾旅游的游客,都知道“汕尾八景”,都喜欢亲临现场欣赏一下这些景观。其实,笔者是评选“汕尾八景”的有力推动者之一。

笔者于2005年5月在《汕尾日报》头版发表了“建议评选‘汕尾八景’”的文章,文中指出,原海丰县和陆丰县曾经评选了“海丰八景”和“陆丰八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二县“八景”中一些景观已不复存在,为了更好推动汕尾旅游业的发展,扩大汕尾旅游业的影响力,很有必要评选出“汕尾八景”。该文发表后,引起了时任市旅游局局长吕以皆的重视,他表示将全力推进“汕尾八景”的评选工作。2006年8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评选汕尾八景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发挥各方力量进行评选,终于评选出“红场星火、玄武灵声、莲峰叠翠、五坡正气、遮浪奇观、有凤来仪、金厢银滩、南万椎涛”为汕尾八景,并于2008年1月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至此,我市终于有了“汕尾八景”,对于推广和打造我市旅游品牌等具有重大意义。

2013年3月27日,由笔者策划、并与汕尾日报记者洪笳荣联合采写的“且留清水在 存与邑人饮——海丰青年水库污染问题透视”的文章发表于汕尾日报第二版,文中指出’作为海年县城的饮水源地青年水库存在养猪场污染、餐饮业污染及速生桉树污染,如果这“三大污染源”没有进行有效治理,青年水库将不能作为饮用水源。该文发表后,引起了海丰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根据文中所提及的“三大污染源”成立对应的三个整治小组,把治理污染源付之具体行动(其中拆除养猪场的成效最为明显)。对于大面积种植速生桉树的利与弊,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文中指出,在饮水源集雨区商品化种植速生桉,必须要大量施加复合肥料,这样桉树才能长得又快又粗,但施加的复合肥,最多仅有4成被桉树吸收,其余慢慢渗透进地表水中,间接对饮水源形成污染,因此饮水源集雨区范围内不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桉。该文也引起了汕尾市政府的重视,当年市政府主要领导及许多市政协委员,先后多次到市区饮水源地公平水库进行调研,确定公平水库也存在这“三大污染源”。本报记者还对海丰整治污染源的情况及时进行跟踪报道,事件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市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8月29日公布了《汕尾市水环境保护条例》,其中第十二条中指出,不得在水库集雨区域种植速生桉树,对已种植的应在规定时间内改造完毕。至此,在饮水源区禁止种植速生桉树已被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对科学合理种植速生桉树提供权威指引。

笔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写了许多建设性的报道,有力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改进工作的例子还有许多,这里就不再赘述。诚然,自己的建议能够被有关部门采纳并付之实施,这是作为记者莫大的荣幸。


图片





趁年轻 多学多历练




吴广廉
年中,一批年轻的采编人员应聘来到报社实习试用,他们各有特长,充满活力,但有一点让我有印象最为深刻——有新闻专业知识,却因缺乏相应的采编经历对采访工作无从下手,有时候还在为完成采编任务而发愁。
其实,这是刚进报社的一种普遍现象,因为采编工作的特殊性,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或记者主动学习不够,他们慢慢地会掉入一种怪圈 ——坐等任务,觉得除了政务活动外,没有其他新闻可写了,采编技能随之也变得非常单一,要想写出出彩的稿件就更难了。
如何避免掉入这种怪圈,结合自身的经历,我有几点心得体会拿出来交流分享。
(一)刚入职时,多看报纸和新媒体平台有关新闻报道,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岗位实际情况有个初步了解,最好能够先在校对岗位跟班学习一段时间。
(二)如果目前的业务水平不足以支撑独立完成采访任务时,要学会选择“抱团”,合力完成采编任务。
(三)当业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多主动揽活,主动多报选题,在实践中多接触各种形式的新闻采访活动,不断积累采访技巧和解决采访遇到的难题的经验。
(四)多向比自己业务水平高的采编人员请教,分享自己采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五)学会捕捉新闻点。新闻点有时是汇报材料中的一句话,也可能是采访对象随口而出的一件事。在日常的采访中,要提高新闻敏感性,培养发现新闻的能力,然后根据新闻线索进行采访。
总之,对于刚进入报社的新兵来说,千万不能坐等会议通知和满足于待在会议室开会写会议新闻,要主动学习交流,多深入基层锻炼,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新闻作品。






记者节感想




○陈思明

不知不觉间,第23 个记者来到了,我也将过我的第2个记者节了。

说来很惭愧,我想要成为一名记者的原因既简单又现实,纯粹是因为专业对口,然而,当我真正成为一名记者后,才发现专业对口就如同“口号”只适合加油打气,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需要从头开始学起。

犹记得,跟着琼姐(邓良琼)第一次去采访,新奇夹杂着腼腆;第一次独立采访,自信和不安并存;第一次参与市里重大活动采访,激动兴奋无法言说……在这短短的一年里,我如同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慢慢学会了独立去跑会场、走基层、跟调研,真真切切经历了一线记者工作日常,白天认真听、看、记,晚上马不停蹄地写、改、交,熬夜变成记者的生活常态。尤其是在今年10月期间开始当编辑时,恰逢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重点时段,编辑、责编、编版人员、校对员几乎全员出动,我这个新手更不例外,跟着责编一起找稿、等稿、看稿,编版工作更是在天亮之前才结束。

虽说当记者有辛酸苦辣,但也有快乐收获。众所周知,记者处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时常要与各机关单位各行各业的人接触交流,从而锻炼提升社交能力和讲话能力,同时,每次采访都可在采访对象上看见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去欣赏学习,变成更好的自己。除此之外,每当市里举行重大活动时,记者都有机会第一时间奔赴活动现场采访参与新闻报道,成为汕尾发展的见证者、记录者、报道者,意义非凡。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时间不长、经验不多,但我要努力学习,脚踏实地,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声音为声音,恪守新闻真实性,细心细致严谨写好汕尾故事,努力讲好汕尾故事。





脚下有泥心有光




○黄奕锋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一个不放假的节日。不过对于记者而言,无论什么节日,我们都不放假,而且节假日更忙。

“周一至周五工作日你上班,周六周日你还得上班,五一、国庆、春节这些长假你还是要上班,还经常“夜不归宿”,这到底上的是什么班啊?都不用休息的吗?”“要劳逸结合兼顾身体啊”“吃个饭,还盯着手机和电脑”……类似的对话是我做了记者这份职业后,在家人、亲戚和朋友口中听到频率最高的话语了。是啊,平常大家在说这些话时,并没有空余的时间去细想和回应。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住所瘫在沙发上时,大脑才有那么一会空档的间隙让自己反思,也才意识到自己做了记者后,无形中已经“疏远”了身边人太多太多,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家事和生活时间已经“与我无关”了,内心对家人和朋友确实感到有些愧疚。

但作为记者,哪里有新闻、哪时有新闻,我们就要第一时间赶赴新闻现场,去尽可能地接近真相并传递信息,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所在,无需“召唤”。回想这些年的记者历程,从市两会、发展大会等重大会议活动,我们跟踪会前会中会后系列报道;到本土文化、海陆丰红色题材、汕尾美食、汕尾风光等相关宣传视频摄制;到台风、疫情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奔赴一线拍摄采访;再到深入基层、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工厂车间、走入街头巷尾,去了解和感受、去观察和倾听各行各业及老百姓生活的真实状况和声音。

无论大事小事,新媒体部的记者都是坚持一定到现场采访并拍摄自己亲眼所见的画面,就算经常需要早起晚归、日晒雨淋,需要扛着笨重的拍摄设备攀山涉水也在所不辞,就因为想呈现出来的新闻报道更接近真实客观、作品的质量更有保证。所以虽忙和累,却热爱着。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骄傲而自豪,我们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未来,我将不忘初心,继续以十分的热情和责任心投入到新闻工作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助力报社向更好更强的发展道路上继续前进;继续记录汕尾的发展变化、讲述汕尾的小城故事、宣传汕尾的本土文化。也感恩我的家人和朋友一直以来对我工作的理解和默默支持!





转变的是岗位 不变的是初心




○林卓鑫

每年的11月8日,是一个属于我们记者的特殊节日。从踏进新闻行业那天起,时间如白驹过隙,如今已过了3年了。回想这3年里的工作经历,我感悟颇多。

一开始接触这份工作时,对记者真正的含义并不太懂,认为记者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只知道盲目仰慕记者的光辉与自由。有了3年的从业经验后,我逐渐明白了,利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新闻,呈现真相,反映民生诉求,为正义的伸张和城市的进步提供新闻和舆论的支撑,是记者的职责和使命。

作为一名刚入行的新人,在采访的过程难免会感觉到紧张和担忧,只有在稿件采写完成并顺利刊登后,才能如释重负。在适应的过程中,也曾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但每当我想起疫情之下广大党员干部主动放弃假期休息,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的情景时,想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的感人事迹的信念给予我前进的动力,于是放弃的念头便打消了。

后来因岗位调整,我来到校对室。作为一名校对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对校对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也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校对员并不是简单、重复的工作冗员,他不仅需要敏锐的观察力,还需熟悉政治方向。工作期间,我严格按照报社的“三审三校”制度做好每篇稿件的校对工作,认真把好每个版面校对的最后一个“关口”。

可能有人认为校对职业卑微,或以为做校对工作不需要多少学问和知识储备。然而校对决不是不学无术者所能担任的。作为专职的新闻校对工作者,我把它作为一份事业,把工作变成一种享受生活的过程,从内心深处迸出一股工作激情,把校对工作做得更好。

展望未来,我会以百倍的热情去工作,去学习,去努力,去奋斗,不忘身为记者的职责和使命!





记者节感悟




○刘佳伦

今年的11月8号是我们共度的23个记者节了。我们一起回望过去的岁月,感动并惦念着,我们用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载着汕尾发展的每一个脚印;用每一篇文章、每一个镜头,书写着光荣与梦想,这些都将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永不褪色的缤纷画面。

蓦然回首,从2011到2022,从县域新闻部采编到政文部编辑,一晃十载已悄然而逝,多少风雨,多少汗水,多少困难与危险,都化为点点思绪出现在此刻的脑海里。我已经数不清多少次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创意,反复琢磨,反复讨论。我们忙碌,但是我们幸福,因为国家的发展有我们的一份力量,每想到这一点,心中都有一种自豪悄然萌生。

我们活跃在人民群众之中,穿梭于社会万象之间,传播党的声音,反映民生民意,抓到新闻“活鱼”。我们行走在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用心记录历史,传递感动。我们关注着社会,感受着生活,在风雨中走过,并且用心记录着。

新闻是个充满挑战、需要激情、不怕艰辛、固守职责的行业,选取了它,就意味着要有更多的付出和努力。中国留学西方研习新闻学的徐宝璜在其《新闻学》中说:“新闻记者,对于社会,负有重大之责任。彼以颠倒是非,博官猎贿,或专以致富为目的而办新闻纸者,乃新闻事业之罪人”。选择了记者,就拥有了奋斗的航标,就承起了社会发展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这一历史责任。

在我看来,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新闻记者,仅仅肩负历史使命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敏锐的目光,过硬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要能把握群众脉搏,捕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们深深懂得,社会对新闻工作的尊重和认同,是来自这份职业的特殊性,更来自于新闻工作者的自律和职业道德操守。为此,我们时刻不忘身份,落笔不忘职责,始终持续着为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呐喊、高歌的热情。

在节日来临,我们应大声说出——此生无悔为记者!

【我们的节日】热烈庆祝第23个记者节 1,667,672,027,000 31b09978b57a4d66b983e514429f11d5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