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言论
【理论与实践】站在粤港澳大湾区视角看汕尾新发展
  • 2022-05-14 10:26
  • 【字体:    

○戴志明  彭惠绿

当前,汕尾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全面接轨深圳、全力融入“双区”,如何建设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成为汕尾各界关注的话题。笔者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视角上,从“消费升级、绿色金融、仓储物流、学校布局和教育‘双减’”五个方面,浅谈我市当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打造我市夜间经济集聚区,挖掘夜间消费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强,培育中高端消费新增长点,持续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扩大进口空间。”

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海港——汕尾红海湾白沙湖,是远航货船的必经之港。自新石器时代起,汕尾“介闽粤之间,为门户之地。负山带海,川原饶沃,亦东南之雄郡也”。因此,东来西往的商船,大多选择在沿海港口停泊,以便上岸购买海上航行的物资和汲取淡水,皆因汕尾自古以来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即天然深水良港,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时陶瓷、大米等出口已名扬海外。

目前我市正紧锣密鼓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中国滨海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消费已成为我市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之一。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浓郁地域风情的夜间经济集聚区,激活我市消费潜力,构建夜市商贸繁荣的窗口意义重大。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居民外出购物、就餐减少,市场销售明显受阻。同时,网上零售对市场销售增长贡献率提升。新产品新模式受到热烈追捧,新型消费快速发展。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 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数字经济,进一步创新消费新模式,加快我市消费转型升级。一是创新线上“云逛街”“爆品抢购”和线下购物商场、货仓式批发零售商场、灯光夜市、集贸市场等消费新模式。二是做强做大我市“首店经济”“品牌经济”“健康经济”“网红经济”等,开展夜间推广、打折让利活动等时尚消费手段,支持市城区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加快打造二马路、三马路特色步行街,推动商圈“夜购”发展。三是发布大型购物中心、步行街活力指数和潮流指数评比,进一步提升我市商业活跃度和繁荣度。四是发展“夜购、夜食、夜秀、夜游”等一批优势互补、特色凸显、具有我市影响力的地标商圈消费场景,融合“名店·名品·名厨·名景·名人”加快打造国潮及老字号品牌,引领消费文化和时尚潮流。

(二)推动商旅文深度融合,擦亮“善美之城”品牌,提升我市“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的吸引力和魅力。立足我市的资源禀赋,深挖海陆丰红色文化内涵,讲好汕尾故事,融合“汕尾八景、手信、传统小吃、土特产品、戏剧、歌舞、名人”等彰显汕尾历史文脉。同时,结合“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业科普、农事民俗、农耕体验”等元素,策划包装“二十四节气”农耕节等主题体验活动,吸引大湾区游客前来“打卡”游玩尝鲜,把当地名特优农产品变为旅游“伴手礼”实现产销对接,增加游客停留我市的时间,形成过夜经济,让“商旅文融合”成为我市夜间经济的增长极。

(三)推动我市商业综合体、商贸中心、购物中心连点成片、组团发展,探索地下连廊等建设,引领我市形成中央商务区、金町湾片区名店商圈,提升夜间经济活跃度,形成夜间商贸活动氛围,加快打造我市夜间经济集聚区。

(四)积极推进我市城市灯光亮化工程,美化亮化、扮靓我市夜间环境,使之成为展现我市活力与繁华的一张靓丽名片和彰显我市文明与社会民生的一道风景线。

(五)结合市民夜间出行消费及返程需求,进一步增加往返我市市区、县城、圩镇和乡村之间的夜间公交,以及增加广深和谐号的班次和适当延长运营时间。

(六)因地制宜划定一定区域扶持、设立夜间临时经营摊点,恢复夜市“地摊经济”,进一步拉动我市生产和消费需求,增加群众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二、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让绿色金融助力我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已列入了《汕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随着我市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高油耗形势日益严峻;燃气、余热、水污染等短板存在,建设“绿色生态宜居宜业”汕尾,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绿色金融对我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相对有限,还有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为此,我们建议:

(一) 探索设立绿色节能技术推广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进入绿色建筑领域,推动我市绿色建筑的发展。支持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推动存量建筑加快应用节能技术,加快绿色化改造,建设“绿碳”智慧园区。同时,大力推进海上风能、太阳能、核能、抽水蓄能等新能源项目的应用及雨水收集等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既有建筑绿色化水平。

(二)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市场环境。促进我市特色农业、现代工业和第三产业向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的集约型转型,同时鼓励积极研发适合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的能源效率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担保等产品,提高绿色金融产融对接效率,支持三产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深化我市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一是设立我市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由省、市二级财政拨付资金,按照市场化运作,以专业基金管理公司为平台,主导发起或参与发起设立子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二是探索设立绿色产业担保基金,为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支持的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产业提供担保,将有力增强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四)制定、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出台我市“双碳”目标路线图及配套政策,真正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文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市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我市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

汕尾地处粤东沿海,北回归线以南,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全市农用地面积594万亩,拥有10个港口,海岸线长455公里,河网交织,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还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体系。我市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生鲜农产品分拣配送中心建设还未建立运营,制约了农产品交易效率的提高。为此,我们建议: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坚持“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试点示范先行,既为政府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又让广大农民共享乡村振兴发展红利。

(二)推动我市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创新,积极搭建“农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智慧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建立农产品产销冷链全流程物流中心和溯源监管网络中心,利用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事生产过程、质量检测、加工储运等质量安全关键环节,以及冷库、冷藏车、冷藏箱、冷藏包、冷柜的全流程、全节点进行实时监管和应用,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三)建立动态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市场安全监管体系,树立“质量第一、食品安全第一”的观念,从“田间地头到餐桌”对农产品实施全过程预防和食品安全控制。

(四)加快临港物流产业园区、粤东水产物流商贸中心等建设,推动公共物流仓储、城市配送车辆服务建设,着力打造大湾区重要物流集散基地。建议加快建设集采购、储藏、加工、配送为一体的标准化农产品分拣配送中心,配备节能型贮藏通风库、机械冷库和气调贮藏库以及配套设施设备,提升商品化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价值,并发挥我市供销社和邮政等网点多、便民等优势,以及使用环保冷链运输车辆,打通农产品从种养场地到消费者“最后1公里”。

(五)协同创新农产品产地贮藏与保鲜技术,进一步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从田间地头直接通过低温瞬提、分离浓缩的技术100%提取鲜活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快速批量贮藏、集散和分销鲜活农产品,解决季节性农产品量大“烂价伤农”的问题,增加我市农民经济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六)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功能分工,对接深圳龙岗精准结对帮扶,发挥汕尾一小时经济圈的优势,对标大湾区探索“双飞地”经济模式,以汕尾为“飞入地”,推动我市与大湾区高校、农科所、科研院进行产学研合作,培育、申报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聚力打造我市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在标准化种植技术、贮藏与保鲜技术、现代农业冷链物流及电子商务等方面进行合作共建和协同创新,进一步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我市名特优农产品做优做强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同时以汕尾为“飞出地”,鼓励、引导本地企业大胆“走出去”,通过合作联营促招商落地,借助大湾区渠道网络拓展市场,扩大市场占有量,探索总部、银行流水、品牌、生产、加工及贮存留在我市,市场、研发和人才留在大湾区的“飞地市场”“飞地企业”新型合作模式。

(七)加大开展金融支农创新试点的力度,如采取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农产品的田头预冷设施建设。

(八)充分发挥我市、县涉农技术协会、合作社的专业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强化从课堂到田间地头技术帮扶指导支持,提升设施运营主体经营能力,进一步讲好科技兴农故事。

四、优化我市中小学校布局,破解“城市挤、农村弱”困局。

近年来,我市通过“教育创强”“教育创均”和推进创建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市教育日益呈现出“城市挤、农村弱”的发展趋势。为纾解这一困局,提出如下建议:

(一) 我市始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创建,不断优化学校布局,动态增加学位供给。

(二) 科学预测学龄人口。根据我市城镇化水平,前瞻性地做好学龄儿童的统计和预判。

(三)从我市人口、学生年龄、地理位置、办学规模、空间布局、学制设置等方面综合考量校点布局,着眼长远发展,把握动态平衡,切实抓好中小学校新建、迁建、改扩建和学校危房改造等工作,分步分层推进农村教学点合班并校,小学四至六年级教学点集中在乡镇,改扩建或新建寄宿制学校,妥善解决学生寄宿的问题;进一步办大办强乡镇初中、中心小学和农村联办完小,统筹协调,扎实推进,逐步消除城乡、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推动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持续加大政府财政教育资金支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城镇学位,解决入学难的当务之急,增加学位的供给。

五、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育人体系,促进“双减”政策扎实落地。

据有关权威单位数据显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90%以上,73%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97%的家长反映对学校新学期的减负提质工作满意。我市“双减”正在朝着“政府有部署、学校有落实、家长有好评”的方向稳步推进,并取得一定实质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情况和问题:一是唯分数至上;二是课后服务的系统性谋划不够、整体性推进不足;三是教师课后负担加重但经费保障不足等。为此,我们建议:

(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引导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观念转变。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二)立足提高校内教育质量,谋划开展课后服务,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并建立“心理咨询室”,释放师生压力。

(三)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健全劳动教育,从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孩子学习习惯和德育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强化培育,从而为实现课内提质、课外减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育人体系提供遵循。

(作者单位分别是广东中小企业融资与上市促进会和海丰县陈潮中学)

  •     来源:汕尾日报
【理论与实践】站在粤港澳大湾区视角看汕尾新发展 1,652,466,369,000 fca0a66aba3942bbb8e6ec31a2a36afa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