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 -- 头条
在网红村体验“沉浸式”红色教育—— 国庆期间陆丰桥冲镇溪碧村金笔广场剪影
  • 2021-10-03 09:01
  • 【字体: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溪碧村金笔广场一隅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摄

国庆长假伊始,陆丰市桥冲镇溪碧村每天都迎来市内外的游客。在新落成的溪碧村金笔广场,游客们或在巨大的关勒铭金笔造像前面留影 ,或参观周恩来总理当年养病的旧址,在该村党建驿站接受“沉浸式”红色教育,或观赏红色文化长廓……

这个昔日的偏僻小村庄,因为周恩来当年留下了一支金笔而厚重起来,迅速成为网红村,金笔广场已成为一个新的网红打卡点。

金笔广场铭记红色故事

在金笔造像下面镌刻着五个行书繁体大字“笔从何处来”。1927年南昌起义后,一部分官兵南下广东,经历三河坝、汤坑等数次激战,挺进海陆丰。时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周恩来身患疟疾,无法随大部队乘船转移出海,情况危险。10月17日,在陆丰县委严密组织下,在当地农会、农民自卫军贴身护送下,周恩来从金厢下埔黄厝寮转移到桥冲镇溪碧村陈水珠家,聘请当地名医大塘村的卢阔进行治疗,溪碧村农会会员陈水珠和赤卫队员多次冒险出入白军占领区为周恩来抓药。经过几天的治疗,周恩来病情大为好转,由陈水珠和赤卫队员陈妈家等人护送转移回黄厝寮,临别,周恩来将随身所带关勒铭牌金笔赠予陈妈家。10月22日晚,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一行乘船从金厢镇洲渚村出发,安全渡海抵港。从此,这支带着南昌起义城头硝烟的关勒铭金笔便留在了溪碧村。

风云激荡,金笔无言。1964年,陈妈家的大儿子陈金松将金笔转赠给考上暨南大学的妻弟黄峨(后任《南方日报》社委)。直到2019年,黄峨方得知金笔的不凡来历,不胜唏噓。时值全党如火如荼地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南方》杂志组织记者辗转多地,历时月余,寻访印证金笔故事,写成《笔从溪碧来》系列报道,刊发后旋即激荡起红色冲击波。省扶贫办多次深入溪碧村调研指导,看到溪碧村落后的面貌,决定拨款支持该村建设金笔广场,并支持该村的新农村建设。汕尾市、陆丰市领导高度重视,想方设法筹集配套资金,使工程顺利上马。

雕塑名家蔡文星根据《笔从溪碧来》的报道,对金笔广场进行整体布局,并创作了关勒铭金笔造像。建设团队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周恩来当年养病的旧址进行重建,并根据溪碧村现有条件,将村房村舍外墙统一刷上了上白下蓝颜色,整体协调生动。经过一番打造,今天的溪碧村水泥路畅通,金笔广场等各景点与原有建筑物谐共处,不少村民表示:“没想到我们村也能够这样发展!”

粤东首个“沉浸式”主题党建驿站

据溪碧村党支部书记陈发生介绍,溪碧村新建的党建驿站是粤东地区首个“沉浸式”主题党建驿站。自9月12 日党建驿站正式启动后,每天都有客人慕名而来,接受教育。与传统的“被动式”党员教育方式不同,“沉浸式”红色主题党建通过真实场景、历史还原、亲身演绎,来营造时代背景和故事氛围,把体验者带回到故事发生的年代,通过角色扮演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是一种全新的主动式的党员教育形式。

该村党建驿站以周恩来到溪碧村寻医治病的故事始末为依据,设计了8位革命英雄主角、6个场景演绎,让党员群众进入“角色扮演”、“穿越”到94年前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通过“沉浸式”体验和跨时空对话,让受教育者在“角色扮演”中了解历史真相、重温革命初心,继承红色精神,从而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使命担当。


在网红村体验“沉浸式”红色教育—— 国庆期间陆丰桥冲镇溪碧村金笔广场剪影 1,633,194,094,000 bf609721468647dfafae6922dfba4450 bf609721468647dfafae6922dfba4450/images/83476860f74d413881f8790475d5b727.jpg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