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
顾盼情深 共建互哺—— 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之际
  • 2020-08-26 09:03
  • 来源: 汕尾日报
  • 【字体:    


□易建成

走过四十年,深圳经济特区风采卓然。

特区与老区,情缘不解四十载。

特区建立四十周年之际,给汕尾革命老区人民送来了一场高雅文化视听盛宴:2020年8月17日,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和中共汕尾市委宣传部的合力推动下,第二届深圳声乐季活动·中国声乐轻骑兵音乐会汕尾专场,通过录播的方式展现在老区人民面前,汕尾地方特色戏曲也登台展演。足不出户便能欣赏到国家大剧院级别的高质量音乐演出,老区民众大饱视听之福。

这是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高速发展的最强音;这是特区对汕尾老区人民参与特区建设爱的回馈,以真心换真情。悠扬乐声,诠释特区与老区四十载不解情缘。

敢为天下先  拓荒新特区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批准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由此踏上傲然崛起的征途。

当年,23岁的陆丰市大安镇人林先生,怀揣300元现金,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正式入住深圳那块生机勃发的土地。

睡在自己搭建的棚寮里,卖水、种菜……别人不想做的小事他都干,别人瞧不起的微利他争着赚,不辞辛劳,省吃俭用,两年下来,小有积蓄。

那时的深圳,城市建设如火如荼,钢材稀缺,工地上搭建脚手架的材料需求量极大。但凡潮汕人,骨子里都蕴含着经商智慧,林先生发现了商机。他召唤陆丰大安老家的兄弟邻里,赶到深圳,联手开始经营建材。

万事开头难。从事建材经营,不仅要有稳定的材料来源,更要找到有需求的工地,供需信息不对称,是林先生面对的第一大屏障。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融入汕尾革命老区人骨髓的一种精神。每天,他马不停蹄,从一个工地跑到另一个工地,自行车骑坏一辆又换一辆,春去秋来,周日复始……终于,功到自然成,靠着一双脚板子,在陌生的领域踏出了自己的天地。

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深圳,外来人员进入不仅要有通行证,常住下来还要办理暂居证。因为多种原因,暂居证迟迟办不了,被治安队抓进出关几个小时调查身份,对于林先生等在特区拓荒的老区人来说是常有的事。切身体会,他感受到要改变这种整日“小偷”一般东躲西藏的日子,唯有自身变得强大。

工地搭建脚手架所需的材料不足,他跑到江西联系竹山,千里迢迢将楠竹运往深圳;送货这种苦力活没多少人肯干,组织老乡互助,大家既当老板,又干搬运工……终于,市场打开了,钢材、水泥等各种建筑材料广泛涉及,全面经营,经过几年打拼,特区建设工地上使用的建筑材料,七八成为陆丰大安人在提供。最多时,大安镇有数以万计的人在深圳营生,他们活跃在各个行业,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第一批“垦荒者”的中坚力量。

大安人的成就,带动众多老区人雀跃而来。到目前,在深圳定居和经商务工的汕尾籍人已近100万。

深耕四十年,特区已然是老区人的第二家乡,他们披星戴月,实干笃行,全身心服务于特区发展。

有这样一组数据,充分诠释了老区人在深圳特区四十年征程中的奉献——

2019年统计,汕尾籍人士在特区创办的企业达10000多家,其中,有28家公司已经上市,有30多家企业成为年纳税额超亿元的纳税大户;

2012年,深圳市汕尾商会成立,8年走过,会员企业已达800多家;

2019年,汕尾商会会员企业在深圳的有关市场份额中,建筑材料占了80%;水产品占了90%;而在建筑装饰行业,更是占了全中国30%的市场份额,有20多家公司挤身于全国建筑装饰行业百强企业;

2019年,深圳市汕尾商会会员企业为深圳创造的GDP达2400多亿元,占深圳全市GDP总量约10%;

深圳市汕尾商会会长吴木棠说,老区人在建设特区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自身也随着深圳的崛起获得辉煌发展”。

立足大特区  建设新汕尾

汕尾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沿海、珠江三角洲东岸,地处深圳和汕头两个经济特区中间,是全国十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便诞生于此。

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汕尾市。

年轻的汕尾,相比珠三角其他城市,经济尚欠发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便有不少汕尾人离乡追梦。他们凭借海陆丰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敢为人先”的精神,经过四十年打拼积累,在深圳唱响了“汕商”名号。

2012年,在汕尾市人民政府的倡导支持下,深圳市汕尾商会成立。深圳市汕尾籍工商界的精英和名企汇聚,整合资源、聚集财智、抱团经营、共谋发展、团结协作、奉献社会,着力服务推进特区与老区的合作。

在吴木棠会长看来,商会会员企业在建设深圳的同时,积极参与家乡的经济建设、投资兴业、捐资赈灾、助力文化教育医疗发展,可谓功绩卓著。而商会也成为海陆商家名企沟通政府、内外交流、互动合作的重要服务平台。

引老乡,建家乡,立足特区服务老区,商会殚精竭虑。历届领导班子积极穿针引线,千方百计动员和协助会员企业回家乡投资,反哺故里,助力老区发展。

商会创会会长卢绍杰先生牵头组织13家会员单位,响应汕尾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积极参与汕尾金融业改革,投资8.64亿元,组建了汕尾农村商业银行。同时,牵头组建汕尾市新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兴建起汕尾市地标性建筑——汕尾金融中心大厦。

紧接着,海丰县房地产综合开发项目“第一城”;陆河县新河工业园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海丰附属学校;解决当地10多万居民用水难的海丰县梅陇镇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项目;海丰县梅陇镇 “海丰首饰产业环保集聚区”;陆河县伟泰集团投资创建伟泰新型建材产业园项目等等,相继落户汕尾。

据不完全统计,商会成立八年来,有近百家会员企业回乡投资,投资总额超200亿元。加上在创会前回乡的投资,商会会员企业累计在汕尾的投资总额占汕尾外来投资总额的75%以上,强力推进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2020年上半年,在广东省公布的全省21个地市GDP榜单中,汕尾市以同比增长5.1%的亮眼数据,拔得全省GDP增长的头筹。

投资家乡建设是主力军,投身公益,反哺故里,商会会员企业亦是先锋。多年来,在家乡建校助学、医疗卫生、扶贫济困、赈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累计捐款已达30多亿元。其中,荣誉会长、恒裕集团董事局主席龚俊龙先后捐资3亿元兴建甲子中学新校区,并捐资3.6亿元建造陆丰市第二人民医院。龚俊龙还连续10年参加“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2016-2020年连续5年,每年捐款超过1亿元支持广东扶贫济困日。截至目前,龚俊龙已累计为社会捐款超过22亿元;荣誉会长、深圳市绿海城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远溪捐资3.5亿元兴建陆丰市龙山中学和大安中学新校区建设。三十几年来,吴远溪累计捐款近5亿元。

特区+老区  合作开新局

四十年沧桑巨变,四十载沧海桑田。

资料显示,2019年,深圳市的GDP总量接近2.7万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第三。英国《经济学人》曾这样评价:“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中国深圳。”

特区强势崛起,产业转移老区,共建工业园区,特区与老区合作开启新局。

在汕尾,海丰县是原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域,辖区内的鹅埠、小漠、鲘门和赤石四镇,都留下了诸多宝贵红色文化资源,这里的民众更是传承着革命先辈开天辟地的禀性。鉴于此,汕尾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因地制宜,选择整合四镇资源,共建工业园区,承接深圳产业转移,致力带动整个汕尾的发展。

搜罗有关资料,不难理清特区+老区,合作开新局的脉络。

2008年12月11日,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在海丰县鹅埠镇正式奠基开工。这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认定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

随后,广东省委、省政府按下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改革键,又相继出台系列政策,决定在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成立深汕特别合作区。

2011年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方案》,正式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

2011年5月2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将“中共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牌子授予深圳、汕尾两市,合作区正式运作。

2017年9月2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汕特别合作区体制机制调整方案的批复》,要求深圳市按照“10+1”(深圳10个区+深汕特别合作区)模式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和资源支持,确保合作区在新的体制机制下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尽快做大做强。

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管理体制机制”,合作区的建设由广东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深汕特别合作区让汕尾迈入同城化发展时代,特区与老区在共同发展、共享成果之中,推动特区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境界,为老区注入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2020年6月,广东省发改委公布的《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明确提出,推动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和汕尾),推进“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

融入深圳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进一步接受大湾区产业辐射,有效承接深圳产业转移,不仅能助力汕尾形成大交通格局,实现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无缝对接,更能借势助推汕尾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全面高速发展。有专家曾这样评述:深汕特别合作区对深圳和汕尾而言,就是重大的空间发展红利、制度红利和市场红利,将成为深圳与汕尾两个城市之间进行长期全面战略合作的基础连接平台。

短短几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已供地产业项目共89个,其中,来自深圳的就有82个。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900亿元、年税收67亿元,提供了6.3万个就业岗位。目前的合作区,已吸引大批建设者、创业者进驻和本地外出居民回乡就业,合作区常住人口超过15万。这里,先进制造集聚区初步形成,深汕湾科技城已初现端倪,深汕海洋智慧港、百安渔港等重点项目也都已落地……一座现代化的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正在粤东南海之滨拔地而起。



图为深圳报业集团与汕尾日报社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约仪式现场

孙实  摄


跨区域帮扶  助老区脱贫

四十年,深圳经济特区逐浪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全世界惊艳的辉煌业绩。而汕尾革命老区的200多个乡村,却因为诸多因素而戴上“贫困村”的帽子,数万老区人生活在贫困线上。

让经济发展的红利反哺社会,一场精准扶贫的战役悄然打响……

2013年,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深圳市开始跨区域全面对口帮扶汕尾市,同时定点帮扶汕尾200个省定贫困村精准脱贫。

帮扶七年,坚持不懈。扶贫干部换了三轮,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下称深汕指挥部)始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及深圳、汕尾两市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化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提高政治站位,强调政治担当,坚持党建引领,通过政策资金“输血”、产业共建“造血”、大力实施民生帮扶,建立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跨区域对口扶贫模式。

2013年至2019年,深圳市共向汕尾市派出帮扶干部731名,其中市级指挥部干部57名,区级指挥部干部26名,驻村干部648名,实现结对帮扶与干部派驻“市、县、村”三级全覆盖。

帮扶过程中,深汕指挥部突出党建引领,发挥先锋作用,扛旗出征,用心用情用功开展帮扶工作,深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共建、民生保障、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重要帮扶任务,搭建起了深圳全面帮扶汕尾的桥梁和窗口。七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约83亿元(含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其中产业共建资金38亿元,精准扶贫资金22亿元,民生帮扶资金23亿元。截至2020年6月,对口帮扶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筑巢引凤,牵线搭桥。先后引进了比亚迪、华润、华侨城等一批知名企业投资汕尾,产业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尤其是最近三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17.41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403.59亿元,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04.2亿元,完成全口径税收58.89亿元,汕尾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明显加速态势。

关注民情,抓好民生。援建深汕中心医院、田家炳中学等一批基础民生设施,增加病床近3300张,中小学学位1.2万余个,民生短板得到明显弥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731名扶贫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对口帮扶的200个贫困村100%出列;累计实际减贫10650户42670人,脱贫率100%;贫困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738元;有劳动力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14364元,比帮扶前增加1万多元;村集体收入平均每村达33.45万元。

特区帮老区,扶贫扶志更扶智。产业帮扶,民生帮扶,文化帮扶,掷地有声。

2020年5月12日,汕尾日报社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的牵线搭桥、指导协调下,汕尾日报社和深圳报业集团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双方携手在新闻资源共享、新媒体资讯互联互通、技术支援、经营合作、干部交流、培训学习、设备支持等领域开展合作,助推媒体融合发展。汕尾日报社负责人坦言,通过与深圳报业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将进一步寻求深圳报业集团的支持帮扶,学习其先进的办报理念、管理经验和优良的工作作风等,助推汕尾日报社各项事业发展开新篇、上台阶,为汕尾对接先行示范区建设,融入大湾区发展,奋力建成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做出新贡献。

在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汕尾指挥部总指挥叶健德看来,深汕两地党媒的合作,对借助深圳报业集团的全媒体平台,将汕尾市委、市政府带领老区人民阔步融入大湾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积极参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信息和老区人民的精神风貌推向全国,意义重大。同时,将大湾区先行先试的经验做法推介到汕尾,助力汕尾融湾强带,能起到好的與论引导作用。



图为深圳市汕尾商会会员企业投资兴建的汕尾地标性建筑——汕尾金融中心大厦已经落成      

徐业超  摄

帮扶数十亿   兴医建学校

汕尾是广东省唯一没有市级中医院的地级市,中医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中医床位数(含民营、综合医院)仅有498张,排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末位,成为中医药强省建设中的一块短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全省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现场会上提出:“对全省唯一没有市级中医院的汕尾市,省直有关部门、深圳市、广州中医药大学、省中医院要协同帮扶,尽快补上这个空白”。

深圳、汕尾两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汕尾市中医医院项目列入民生实事重点项目,全力推进该项目的建设工作。

按照规划,汕尾市中医医院未来将承担全市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和业务指导职能,加强中医药专科特色建设,着力提升汕尾市中医药服务能力,将建设成为一所集中医预防、治疗、康复养生、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三级中医医院。

2020年6月,项目(一期)开工建设。总投资9亿元,建设床位500张,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由深圳市支持建设资金8亿元并主导建设,负责项目设计、勘探、医院用房建设、信息化建设、设备购置等,预计2023年上半年竣工。

2018年8月29日开工建设的深汕中心医院,深圳更是出资16亿元,这座三级综合医院将在今年底将竣工验收。

帮扶老区补齐医疗卫生领域短板,护佑百姓健康,特区倾力援助。

几年下来,成绩单甚是炫目耀眼——

帮扶1350万元,援建汕尾市健康医疗数据中心机房办公楼;

帮扶1500万元购买急救车15辆和其他公共卫生设备一批;

帮扶400万元援建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居民健康体检服务综合楼;

帮扶600万元援助汕尾市华侨管理区医院购置医疗设备;

帮扶750万元援助汕尾市陆丰河西街道卫生院新建一栋综合楼;

帮扶500万元援建汕尾市海丰县黄羌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帮扶1300万元援建海丰县城东镇卫生院;

帮扶指挥部还向汕尾市陆河县乡镇卫生捐赠一批价值达1350多万元的DR、彩超等多种医疗设备,支持该县7个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1005万元,全方位帮扶陆河县卫生健康事业发展。

……

对口帮扶七年,为汕尾全市的贫困村民100%落实了基本医疗保障,全额资助贫困户大病救助2826人次。除了在医疗硬件建设上给予资金帮扶,深汕指挥部还多次组织在贫困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和义诊、残疾人鉴定义诊等惠民活动,用特区人的大爱回应老区人的民生关切。

医疗领域倾情援助,帮扶提高教育发展水平亦是不遗余力。

2020年8月6日,深汕指挥部对外发布第二批拟帮扶民生项目公示,拟对汕尾市城区凤山街道中心幼儿园扩建保教楼等7个项目予以资金支持。涉及提高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劳动技能、改善民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等方面,项目总投资3263万元,拟帮扶资金达2503万元。

2020年8月12日,深汕指挥部主导,汕尾市城区人民政府、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和深圳市携创高级技工学校组织实施的“深汕雨露直通车”技能扶贫项目第二批学生进行了面试。“深汕雨露直通车”职业教育技能扶贫项目,是深圳落实广东省有关文件精神,为汕尾培养技能人才的重点帮扶项目。该项目以汕尾地区相对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为对象,以国务院扶贫办东西协作人力资源建设基地、全国贫困地区劳务技能培训深圳基地——深圳市携创高级技工学校为窗口,对相对困难家庭子女中的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在校职校生全免费提供全程优质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并有组织地实现转移就业和创业,努力实践新时期长效扶贫新模式,达到提升相对落后地区人口的基本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稳定增加收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深汕雨露直通车”项目已列入深圳对口帮扶汕尾项目计划,确定2020年在汕尾市城区招收全日制初中毕业生90人、红海湾区10人,学制三年。参照深圳同类扶贫生补贴办法,该项目所有新生从深圳对口帮扶汕尾财专项金中安排学费补贴,每生每年补贴17000元(每届连续补贴3年),同时由深圳携创每生每年减免生活费、学杂费等8400元,从而实现“免费入学、校企合作、就业脱贫”的既定目标。

在近几年帮扶近两亿元用于新建学校教学楼及完善配套设施设备的同时,正在建设中的汕尾第一所本科院校——汕尾理工学院第一期工程,深圳市也出资5亿元。

共同战疫情 彰显“圳能量”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汕尾市出现确诊病例。

2020年1月26日,农历新年初二,凌晨。国人还沉浸在春节长假的甜梦中,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叶健德便提前结束假期,他披着夜色,从深圳直奔汕尾疫情防控第一线。

连续参加完4场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会议,又3次前往汕尾市人民政府、疫情防控指挥部等单位协调防控工作。迅速掌握疫情发展态势,明确防控重点方向,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部署“战疫”,运筹帷幄。

2020年1月27日,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向全体扶贫干部下达了提前返回帮扶地组织开展疫情防控的紧急通知。

疫情就是命令,指挥部一声号召,扶贫干部闻令而行。远在湖南,近在广东其他地区度假的驻村扶贫干部,急行数百或近千公里,迅速赶往各自帮扶的贫困村。

指挥部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全体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主动作为,深入疫情防控现场指挥协调。奋战在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们及时挺身指导、及时掌握情况、及时采取行动,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

“圳能量”展示在疫情防控路上。

在城区扶贫组长钱进的统一协调下,驻村第一书记们动员全村的党员干部,通过与当地镇、村干部及本村党员分区协作,每家每户上门发放疫情防控宣传手册,同时利用乡村广播不间断进行播报,利用宣传栏张贴疫情宣告,帮助村民提高防范意识。针对湖北回乡人员,引导他们进行自我隔离,每日跟进体温测量,并进行情绪安抚。

在每个村的交通要道,驻贫困村第一书记们组织村干部筑起了第一道防线。东石村地处汕尾高铁站片区,往来人流密集,第一书记侯雷和村干部一起驻守村口,严防输入;捷胜镇军船头村村口常有车辆经过,第一书记何燚斌逢人便拿出红外体温计,为其测量体温;赤古村第一书记王全新、埔尾村第一书记任星、红海湾东洲街道东二村第一书记陈刘木挨家挨户通知,逐门逐户查看;大流村第一书记钟宁叫停风俗活动,从根本上切断病毒传染的渠道……扶贫干部齐行动,“早发现早隔离,严防外来病例输入。”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派驻陆丰市河西镇汾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廖玉学,是第一军医大学流行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加入扶贫队伍前,他在深圳市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从事传染病防控工作。

疫情突发时,廖玉学正在湖南老家享受春节假期,通过媒体了解到疫情肆虐的状况后,凭借职业敏感和专业分析,他判断这次疫情非同小可。在制定出村级疫情防控方案的同时,廖玉学电话嘱咐村干部从多个方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2020年1月26日晚,廖玉学驾车急行近千公里,连夜从湖南赶回深圳。次日,他又到深圳市卫健委和深圳市疾控中心求援,最终为汾河村争取到1000个口罩和1箱消毒粉以及其他防护用品,并在当天开车返回到汾河村。

综合疫情发展及贫困村的各方面因素,廖玉学再次完善方案,对汾河村实施分区分级防控,严格实施网格化、地毯式防控,确保不留死角。除了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对返乡人员逐一排查,还对村民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请村里的大学生用当地方言制作音频和视频宣传资料,在众多的微信群里转发分享,供社会各阶层宣传使用。

廖玉学制定的农村疫情防控工作方案,从疫情、疫点、疫区的划分,以及防控策略及措施等多方面,部署周密,可行实用,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全市的110个贫困村有效推广,对农村疫情防控提供了可靠的措施保障。

面对疫情,深汕指挥部在贯彻落实深圳市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助力打赢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阻击战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件精神过程中,特别出台了《关于助力汕尾打赢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阻击战行动方案》,切实助力解决汕尾市的务工用工复工、农特产品运输销售、农业生产、扶贫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构建就业扶贫专项工作联络机制、联系深圳市各级工会组织和电商走进贫困村采购农产品,同时组织送农业技术到贫困村,助力贫困村的农业生产。

2020年8月14日晚,广东省卫健委通报,陆丰市发现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

次日,深圳派驻陆丰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组便召开部署疫情防控会。工作组组长卓思聪传达学习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汕尾市委、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和应对处置工作的部署要求,强调陆丰进入疫情防控“战时状态”,全体派驻陆丰的深圳扶贫干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靠前指挥,全力抓好防控措施落地落实。在获知陆丰发生疫情后,深圳市罗湖区政府火速捐赠10万只口罩支援陆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共同携手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亦于8月19日向深汕指挥部、汕尾日报社和帮扶村捐赠数千只口罩,助力疫情防控。

在帮扶汕尾市抗击疫情复工复产过程中,深汕指挥部启动消费扶贫、就业扶贫,精准帮扶组指定专人对接深圳市人力资源局和社会保障局,按照有关单位的要求报送汕尾市劳务工供给清单,既争取为深圳市的复工复产提供务工人员,也协调汕尾市的劳务工解决就地就近就业问题。同时,开展汕尾地区“扶贫企业”、“扶贫产品”认证;联系有关电商,大力拓展采购渠道,组织电商、经销商进贫困村采购农产品,确保了贫困村出产的农产品有销路,贫困村群众有收益。


图为帮扶的汕尾天贸新能源产业项目

(深汕指挥部  供图)

共建谋新篇  产业促发展

完善“造血”功能,助力企业提速增效,建立汕尾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是深圳扶贫人始终不渝的追求。

善谋才能善为,善做方得善成。

2020年5月17日,汕尾市委书记张晓强参加政协汕尾市七届四次会议经济界组讨论时指出,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企业遇到的“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等困难,高度关注企业订单问题,畅通“金融血液”,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强健经济肌体,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把更多资源、更多精力、更多政策聚焦到生产力的培育上来,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多层次市场主体,努力实现“弯道超车”“变道超车”。

次日,深汕指挥部制定的《深圳市对口帮扶汕尾产业园区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申报指南》正式印发,特区拿出真金白银,专项补贴老区企业贷款利息,帮助企业翻越“融资的高山”。

2020年5月19日,帮扶指挥部产业园区组负责同志便率领帮扶干部深入汕尾市海丰经济开发区,与企业代表座谈,宣传贷款贴息政策。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让符合条件的企业和项目了解贷款贴息申报内容、知晓流程,帮助企业解决融资贵问题。近三年来,深汕指挥部共为园区企业贴息1.58亿元,仅2019年,便为汕尾产业园的16家企业贴息5700万元。

以“谋”为要,以“干”为先。今年初,汕尾市委、市政府强势推出“奋战三大行动  奋进靓丽明珠”、“项目双进会战年”、“基层基础建设年”、“营商环境优化年”行动,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第一时间响应,积极走访,对接招商。曾经产业滞后的汕尾革命老区,已呈蓬勃发展生机。

立足“汕尾所需、深圳所能”,深汕指挥部在推动特区与老区产业共建过程中,探索总结出“深圳总部+汕尾基地”、“深圳研发+汕尾生产”、“汕尾研发+汕尾制造”模式。

促老区发展,特区倾情助力。

对于转移至汕尾共建产业园的企业,在深圳市范围内为其优先安排总部用地;支持企业转出后,其原有厂房更新改造为总部用房、研发基地等。深圳市龙岗区为福建省厦门市威圳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总部用地,将威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引进落户海丰产业园,计划投资20.5亿,打造华南地区制造总部。而深圳市光明区则通过为中山国信通提供总部用地,推动天贸新能源项目落户到汕尾红草产业园,计划投资50亿元,生产新能源电池,年产值100亿元。据统计,深圳转移到汕尾共建产业园区的128个项目中,80%以上企业均为“总部在深圳,基地在汕尾”的深汕一体化。

特区老区情缘所牵,成为深圳都市圈中的一员,汕尾紧抓“湾+区+带”区域发展新机遇,主动承接辐射带动,建立产业园区平台,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

新篇谋就。深汕指挥部着力推进共建园区提质增效,协助引导各县(市、区)产业园区错位发展,推动高新园区晋级申报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精准对接深圳产业资源,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引导深圳有关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汕尾建设。同时,探索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发展新模式,以海丰县城至梅陇镇区域为基础,规划建设“深汕特别合作区·拓展区”,打造汕尾革命老区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在贫困村的产业扶贫上,推进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格局,建设了一批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基地,110个对口帮扶贫困村的产业扶贫项目达到415个。拓展了多条资产收益渠道,发挥资金集中投入效益,构建起持续稳定的贫困户长效增收机制。

特区与老区,已牵系四十载的情缘,就像绿叶与根,点滴相报、脉脉相传。未来,伴随着汕尾融入深圳都市圈、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发展的深层次推进,这份情缘也将在共同的发展中深化、延伸。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